枿坐云游出世尘,兼无瓶钵可随身。
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。
赠质上人。唐代。杜荀鹤。 枿坐云游出世尘,兼无瓶钵可随身。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。
质上人有时打坐,静如枯木;有时出游,飘若浮云,心无所系,随性而行,超世脱俗。其他僧人云游,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,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,一身之外无所有,赤条条来去无牵挂。
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,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。
质:和尚的称号。
上人:对高僧的敬称。
枿(niè)坐:枯坐。枿,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。
瓶钵: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。
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、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。作为一个有良心、有正义感的诗人,面对这样的现实,不可能缄口不语。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,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,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,所以诗人就此写下《赠质上人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。
参考资料:
1、《唐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年12月版,第1360-1361页
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,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:“枿坐云游出世尘。”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。诗人抓住他的特征,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。
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。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。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。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,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。
第三、四句,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。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,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。人们口上说的,都是心上想的,不说人间事,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,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、短暂、无意义的。“所谓“世缘终浅道缘深”(苏东坡语),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,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。
他虽曾赞羡“万般不及僧无事,共水将山过一生”(《题道林寺》)的生活,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。所以“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”,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,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,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,而诗人的感慨颇深。
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,明白流畅,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。正因为这样,他的许多诗句包括《赠质上人》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。
杜荀鹤(846~904),唐代诗人。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。汉族,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大顺进士,以诗名,自成一家,尤长于宫词。大顺二年,第一人擢第,复还旧山。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,朱全忠厚遇之,表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、知制诰。恃势侮易缙绅,众怒,欲杀之而未及。天祐初卒。自序其文为《唐风集》十卷,今编诗三卷。事迹见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、何光远《鉴诫录》、《旧五代史·梁书》本传、《唐诗纪事》及《唐才子传》。 ...
杜荀鹤。 杜荀鹤(846~904),唐代诗人。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。汉族,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大顺进士,以诗名,自成一家,尤长于宫词。大顺二年,第一人擢第,复还旧山。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,朱全忠厚遇之,表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、知制诰。恃势侮易缙绅,众怒,欲杀之而未及。天祐初卒。自序其文为《唐风集》十卷,今编诗三卷。事迹见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、何光远《鉴诫录》、《旧五代史·梁书》本传、《唐诗纪事》及《唐才子传》。
瞻云街 其二。清代。胡星阿。 瑶窗屈曲倚崇阿,金染斜阳碧染莎。帘幕晓寒鸠雨细,池塘春静燕泥多。桂旌冉冉迷湘竹,莲步盈盈隔汉波。为问画楼西畔路,花香月色近如何。
瑶华 感事作。。问云。 东风锦幕,彩仗轮辉,报新翻传帖。披红石兽,长荫里、顿染唐花香馥。熏弦拨断,做愁听、谁哀空劫。待扫尘、深巷迷烟,冷落余霞霜发。煌煌火树连星,斗朱槛瑶宫,遍试衢陌。萤灯忆雪,开夜户、不奈寒虫鸣壁。总归暮槿,瞬眼过、虚华重歇。更几番、饮罢摛毫,坐起书生肠绝。
写怀。明代。张羽。 心上无俗事,禅余只好吟。命穷甘白屋,身健直黄金。世路剑关险,侯门沧海深。虚名何必尚,吾志在山林。
与朝阳山人张朝夜集湖亭,赋得各言其志。唐代。皎然。 洞庭孤月在,秋色望无边。零露积衰草,寒螀鸣古田。茫茫区中想,寂寂尘外缘。从此悟浮世,胡为伤暮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