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白马寺

宿白马寺朗读

白马驮经事已空,断碑残刹见遗踪。

萧萧茅屋秋风起,一夜雨声羁思浓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宿白马寺创作背景

  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发生“安史之乱”,当年十二月,叛军攻陷洛阳。安禄山在派兵西进的同时,于公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,东都洛阳遭到严重破坏,白马寺也未能幸免。经过这次浩劫,当诗人张继在一个秋雨之夜投宿其寺,在感慨万千中,便写下了这首《宿白马寺》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洪丕谟,佛诗三百首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3年08月第1版,第106页

  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。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,一“空”一“见”的鲜明对比,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,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。接着,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。破旧的茅屋,萧萧的秋风,沙沙的雨声。触发起作者思乡念亲的愁情;在这环境的演染与衬托下,“浓”字就显得极为自然而突出。至此,伤时之恨,身世之感、羁旅之愁在诗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,因而使此诗成为继《枫桥夜泊》后的又一写愁名篇。对比《宿白马寺》和《枫桥夜泊》两首诗,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:两者写的都是秋天,前者为“秋风起”,后者为“霜满天”;两者均写到夜晚,前者为“一夜雨声”,后者为“江枫渔火”;两者都写到愁苦,前者为“羁思浓”,后者为“对愁眠”。

张继

张继(约715~约779)字懿孙,汉族,襄州人(今湖北襄阳人)。唐代诗人,他的生平不甚可知。据诸家记录,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(公元七五三年)的进士。大历中,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(今江西南昌市)盐铁判官。他的诗爽朗激越,不事雕琢,比兴幽深,事理双切,对后世颇有影响。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。他的最著名的诗是《枫桥夜泊》。 ...

张继朗读
(0)

猜你喜欢

王慎中

往岁荣持节,济水照断金。事乖成泛梗,景是触沾襟。

梁狱书难达,湘流赋易沉。衔恩将得罪,均是表同心。

(0)

人物西江第一流,八年麾盖滞东州。新恩宠亚三湘镇,远道争迎五两舟。

春宴喜闻京国语,云帆高望渚宫收。公馀为有江湖思,还采蘋花寄旧游。

(0)

二月河中草木青,芳菲次第有期程。花藏径畔春泉碧,云散林梢晚照明。

含笑山桃还似识,相亲水鸟自忘情。遐方且喜丰年兆,万顷青青麦浪平。

(0)

清明畅。

礼乐新。

(0)
弘历

平生山水心,胜地辄留咏。虚轩惬远寄,万象供临凭。

岚霭朝夕变,峰峦前后映。秀是图画体,贞为松柏性。

(0)

当年设帨雁门关,代北诸军尽解颜。共道榆林飞将种,明驼莫载木兰还。

(0)